解放军编制及人数(解放军单位编制)

向傲杰 490 0

就拿“网红”张灵甫为例子来说事吧,1938年4月,第74军第51师第153旅副旅长兼305团团长张灵甫,因为在军委会举行的黄陂校阅中成绩优秀,在王耀武力荐下升任第153旅少将旅长,所以万家岭战役中,张灵甫其实是正牌子旅长。然而一年多以后的1940年初,张灵甫的职务却变成第58师副师长,好像是升了,其实却没有了兵权,为嘛子呢?

解放军编制及人数(解放军单位编制)-第1张图片

因为到了1939年,根据南岳军事会议之前的决定,作为中央军嫡系步兵师的第51师,也不再设“旅”级编制,从原来的师辖二旅四团,改为师直辖三个步兵团外加一个野战补充团(杂牌军大多没有野补团)。也就是实现了从“方块师”到“三角师”的转型,减少了指挥层级以利作战指挥的灵活快捷,那么问题来了,原来的少将旅长咋办呢?

继续留在野战部队就两个出路,第一是晋升副师长,但还是少将衔,又不再是军事主官,其实是军权下降了,只能等着师长出缺;第二是出任各师的“步兵指挥官”,也是少将衔,类似于鬼子的“少将步兵团长”,直接管理三个步兵团的日常,上面有参谋长、副师长和师长,存在感不强,更没啥意思,所以张灵甫还算是被照顾了。

解放军编制及人数(解放军单位编制)-第2张图片

在1941年3月的上高会战中,因为师长廖龄奇参训未归,所以张灵甫是以副师长的身份,代理师长指挥作战。一直到1941年第二次长沙会战后,黄埔四期生廖龄奇稀里糊涂被冤杀后,张灵甫才转正成为第58师的师长。所以旅级作战单位啊,从有的那一天,就是个不尴不尬的角色,需要时会编组,也经常被撤销。

通常来说,军队中战术单位的最大编制为“团”,而战役单位的最小编制则为“师”,“旅”其实从性质来看,更贴切的称谓是“小师”,如果是独立的军事集团内部还无所谓,如果大型军事系统中同时存在“师”和“小师”两类编制,就有点乱套了。比如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时的八个军中,其他几个军都是下辖三个左右的师,师以下为团,只有桂系的第7军直辖“旅”而没有师级建制。

解放军编制及人数(解放军单位编制)-第3张图片

(李宗仁)

1926年3月,国民革命军第7军成立时的战斗序列是:军长李宗仁、党代表黄绍竑、参谋长白崇禧,辖九个旅18个团另两个独立团和一个入伍生团,总兵力37500人。桂军为何专设“旅”级建制呢?第一是部队来源成分复杂,李白黄都有旧部,如果只搞三个师的编制,人事上不好平衡;第二是在兵力不多的情况下,可以虚张声势,让其他派系包括对手根本不知道桂系有多大实力。

其实还有第三,那就是保留九个“小师”的架子,为桂系日后扩军提供了便利,李宗仁、白崇禧在北伐过程中,也是大肆招降纳叛。到1928年春击败唐生智以后,二次北伐前的桂系第四集团军居然下辖16个军9个独立师30多万大军,其中桂系直接掌握的也有8个军23个师,这速度你就说快不快吧?终于也引起了老蒋的警惕,于是必须打压桂系。

解放军编制及人数(解放军单位编制)-第4张图片

(黄绍竑)

这一时期桂军所有的“旅”都升格为师了,因为兵力大大充足了嘛,因此“旅”级编制在早期能够大行其道,也是各派系军阀兵力或番号不足、却又拼命想扩充编制的一个手段。比如奉军在袁世凯时期只有两个师的“合法番号”,那张作霖就偷摸组建了一堆“旅”来扩充部队,张学良的起家部队就是由卫队团升格的“卫队旅”。

那么“旅”级编制为什么时有时无呢?在民国年间的基本情况总结来说,作为一个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模糊角色,那就是:和平时期部队一“缩编”就冒出来,战争时期一“扩军”就取消掉,这是有脉络可循的。比如二次北伐胜利后,国民政府在表面上完成了“统一”,老蒋就嚷嚷着要裁军,因此爆发了多次军阀混战,但是老蒋胜出以后,裁军和整编最后还是进行了。

解放军编制及人数(解放军单位编制)-第5张图片

整编的结果是,大批军、师级番号被裁撤,但是包括老蒋在内的各路军阀又都想保存实力,于是在师以下开始重新设“旅”,比如胡宗南的第1军期间被缩编为第1师,数万人马如果只编三个团怎么可能?那就得增加一级编制,正是在这一时期,出现了三旅九团的“甲种师”、二旅六团的“乙种师”和二旅四团的“丙种师”。

如此也造成旅级的兵力并不一致,从4000人、6000人到7000人都有可能,那就得看是两团制还是三团制了,还得看各团是否满编。

解放军编制及人数(解放军单位编制)-第6张图片

(第74军的小炮兵)

到全面抗日战争爆发之前,国民革命军基本是按照:路军(有的辖军)、师、旅、团这样的序列,一步步进行整编的,保留的军级番号很少。标准的“调整师”或者“整理师”编制都是师辖两旅、旅辖两团,比如宋希濂的36师、王敬久的87师、孙元良的88师、王耀武的第51师、彭善的第11师等等。注意啊,老蒋的所谓整编没有一次彻底完成过,所以这事不能抬杠,特例肯定有。

但是大规模战争一旦爆发,旅司令部的存在就使战场指挥多了一道程序。在1937年的淞沪会战中后期,抗日军队的指挥层级繁琐成为一个致命问题,会战后期最多时,有战区、兵团(左、右、中央集团军)、集团军、军团、军、师、旅等七级战役司令部!战区长官部一道命令下去,要转手六次才能到达战术单位,乱得一批。

解放军编制及人数(解放军单位编制)-第7张图片

因此“旅”在近代大兵团作战中,逐渐沦为鸡肋建制,1938年第一次南岳军事会议上,对战役编制的弱点进行检讨之后,兵团、军团和“旅”级建制都被取消了。经过逐级整理,到从1940年以后,野战部队里已经没有了“旅”级建制,它一般只存在于地方部队、杂牌部队、特种兵部队之中,比如什么警备旅、炮兵旅、独立旅等等。

不过八路军和新四军由于情况特殊,仍然保持着旅级番号,不列入普适性,直到1948年底,解放军才把所有的师、旅统一称为“师”。

解放军编制及人数(解放军单位编制)-第8张图片

抗日战争胜利后,老蒋在1946年又搞了一次整编,准备把120个军都缩格为“整编师”(实际没有全部完成),比如第74军当时有40000多人,不可能只编成三个团吧?于是“整编旅”的番号出现,“旅”级建制又冒了出现。当然严格来说,整编旅其实还是师级规模,第74军改制为整编第74师后仍然有30000多人,那么一个整编旅有多少兵力很明显。

解放战争进入深水区后,大兵团会战已是常态,双方都开始组建超大规模的“兵团”建制,再加上蒋军的军、整编师两类规模相同的番号同时存在,非常不利于战场指挥,于是1948年8月开会决定,所有的整编师恢复为“军”、所有的整编旅恢复为“师”,其结果就是“旅”这一级番号又消失了。

解放军编制及人数(解放军单位编制)-第9张图片

(何应钦和胡宗南)

形象点说,“旅”级编制就是个打酱油的,完全是根据军队实际情况和战争即时状态,来决定组建或者裁撤,也就造成了它“时有时无”的现象发生。比如我军在解放战争后期全部取消了旅级作战单位,统一为野战军、兵团、军、师这样的战役单位序列,并且一直沿续到上个世纪末,再后来随着和平时期精兵简政的需要,又进行了一波“师改旅”。

大抵是从2004年起,美军正式开始废除重型师等建制,所有直属支援部队下沉到各旅级战斗队,出现了一股“师改旅”的潮流,因此现在许多国家的军队在和平时期也保有“旅”级单位,比如美国、德国、俄罗斯、法国以及印度等等,还是非常普遍的,在大国之中,貌似只有英国没有常规的“旅”级单位。

解放军编制及人数(解放军单位编制)-第10张图片

抱歉,评论功能暂时关闭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