京东供应链开放平台(京东自营供应链平台)

唐三 145 0

京东自2007年全面开始自建物流以来,围绕“体验为本、效率制胜”这个核心战略已经发展了13年,经历“诞生、独立、开放、转变”四个过程,目前已经成为了中国规模最大、最专业以及用户体验最佳的物流服务提供商之一。

京东供应链开放平台(京东自营供应链平台)-第1张图片

诞生

京东在2007年正式宣布开始自建物流,随后位于北京东三环的潘家园站的第一个站点正式营业。

成立之初,京东物流更多的是基于提升消费体验去打造的物流平台,更多的场景在于消费者在网上下单到快递员送货上门。

京东通过自建物流的模式,逐步建立了自己的仓储、配送设施以及全自营的队伍,支撑了京东零售过千亿的业务规模。从2010年到2015年,京东物流开始追求专业化和规模化的经济效应,通过建设亚洲一号,将京东物流的客户时效和服务标准打造成为全球标杆之一。到2016年,京东物流打造智慧仓储物流系统,以品牌化运营方式将仓配一体化供应链服务、京东快递和京东物流云三大服务体系全面对社会开放。

独立2017年4月,京东物流正式宣布独立物流业务,以子集团形式运营。

独立运营后的京东物流进行了两次比较大的组织架构调整:2017年,京东物流正式成立开放业务部,这一次调整可以让业务端拥有更加市场化的经营权和决策权;2018年8月,京东物流进行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组织升级,形成了“1844”的体系。确立了从运营、财务和组织方面,全方位打造效率至上的竞争体系。

之后,京东物流一直致力于深入推进B网、大件、冷链网建设,做好网络协同,不断打磨、升级标准产品,同时优化履约费用率。同时,加快产地供应链平台的建立,实现从采购、生产到流通、消费一体化供应链服务,发挥供应链价值最大化。

开放在过去的10年,京东物流通过“211限时达”,打通了一二线城市最高端消费者在网上购物的物流通道。如今,渠道下沉对物流来说就是要以更快的速度把货物送到消费者手里面,所以京东物流推出“千县万镇24小时达”时效提升计划,内部称之为“4624”,即四到六线城市,24小时内送达。

以往,京东物流凭借自营的优势已打造高水平的产品服务能力,但下沉的供应链建设思路将要打破原有的模式,通过开放共生的体系,利用产地的资源,把当地的车、当地的仓、当地的农户能力结合起来。

京东物流的开放不仅体现在渠道下沉,还体现在发展国际业务方面。在王振辉看来,“首先跨境业务,中国到全球的双通路线的生意就非常大,无论是跨境小包还是其他形式,都有很大的机会。同时,京东物流在泰国、印尼等一些国家通过技术出海提升当地物流效率,已经验证成功。另外,京东物流的技术,也是可以通过共生的手段,在国外持续发挥很大的潜力。”

转变随着消费升级和技术进步,供给端的商业主流业态趋势由原来B2C到B2B转变,供应链也由推动式转变到拉动式,未来会呈现智能化生产、网络化协同、个性化定制、服务化延伸的新模式和新业态。

B2C的成品配销改变的是消费者的体验,而端到端B2B的产业供应链的根本性是优化成本结构。所以,在产业互联的趋势下,打造一个智能、共生的产业供应链平台将是未来物流行业的新趋势。

2019年,京东物流正式对外提出“供应链产业平台(OPDS)”,基于不同属性的产业提供一体化供应链服务,推动供应链对产业的数字化改造与技术赋能。

京东供应链产业平台的构成分为全供应链服务(产地供应链和销地供应链)以及供应链技术平台。

全供应链服务:通过将产地和销地网络的打通,聚焦“最先一公里”和“最后一公里”,实现从采购、生产、到流通、消费,一体化供应链服务,真正打通产销全链路。

供应链技术平台:基于机器人、人工智能、5G、大数据等技术应用,构建供应链业务与数据中台,推动产业供应链技术标准的建立及效率提升。

京东物流构建供应链产业平台的目的,是从采购开始,到生产、制造整个前端的环节,通过技术的力量,变成标准化的平台,而这个平台可以综合计划、运输、仓储等形成一体化的服务,达到各方共同协同。依托智能科技,通过打通供应渠道、物流平台、服务场景、消费需求等多维度的界限,深度融合,共建价值网络,嵌入到生产、流通、消费的每一个环节当中,为B端、C端、G端等多用户创造触手可得的价值体验升级。

抱歉,评论功能暂时关闭!